閱讀前注意:1磅=453克=16盎司,1盎司=28.35克,1誇脫=0.946升液體=1.101升固體,1加侖=4誇脫。
“口糧”是指士兵每天的食物攝入量。它的發展史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人類戰爭史。從開始的自己解決或者簡單的養糧到現在的規模化、標準化、科學化,口糧的發展可以說是軍事後勤技術發展的集大成者。進入近代後,由於飲食習慣和後勤能力的差異,不同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軍隊口糧。比如加拿大軍隊經常吃牛肉和熏三文魚,阿根廷的特色是玉米煮牛肉,日軍用的是飯團和臭鹹菜(Zean)。德國自然是眾所周知的德國臘腸配豬油黑麵包,而法軍則以馬奇諾防線豐富的七道菜晚餐聞名。至於意大利,當然是通心粉、番茄醬、油浸沙丁魚一點都不奇怪。放眼世界,對後來各國軍糧發展影響最大、最深遠的就是美國陸軍軍糧。在歐洲戰場的後方,德軍戰俘營裏的警衛隻能咽著口水,眼睜睜的看著被俘的美軍士兵吃著隨身攜帶的C口糧,而美軍士兵自己則形容這是連飼料都不如的反人類食物.
鹹肉與餅幹:糟糕的140年
人們對美軍豐富可口的口糧的印象一開始就極其糟糕,這種糟糕的情況像噩夢一樣持續了140年。從獨立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漫長時期,美國陸軍的口糧實際上遵循了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製定的標準(隻有一些非結構性的變化)。以下是標準:每份口糧應包括肉(或酸菜魚)、麵包(或麵粉球)、豆類和蔬菜、飲料(起初是牛奶,後來是各種酒精飲料)、肥皂和蠟燭。這種極其粗糙的配給比例在前工業化時代可以理解,但工業化後依然如此,這就是美國政府的原因。士兵經常因為營養不良而患上各種疾病。這種情況直到1832年才稍有改觀。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用咖啡——取代了配給中的酒精飲料,每周向每100人發放6磅生咖啡豆和12磅白糖。之所以選擇生產工藝複雜的青咖啡豆而不是咖啡粉,是因為它們在運輸過程中不易受潮變質。沒有研磨和烹飪,士兵隻能像馬一樣用力咀嚼咖啡豆。
南北戰爭:硬麵餅之戰
戰爭初期,南北兩軍相繼出台所謂的“標準軍糧”執行標準,以規範後勤。我們先來看看北方聯軍的口糧標準。1961年8月3日,聯邦國會通過了《陸軍野戰夥食暫行條例》:每個士兵每天可以領取——12盎司(約0.7公斤)的豬肉或1磅4盎司(約1公斤)的牛肉,包括鹹肉、熏肉和醃肉。333,541磅6盎司(約1.2公斤)白麵包或麵粉球的主食;一份是——1磅黑麵包或1磅4盎司(約1斤)玉米粉。每100份個人口糧還配有兩加侖扁豆或豌豆、10磅(約9磅)大米或玉米、10磅生咖啡、8磅(約7.2磅)咖啡粉或1.5磅(約1.35磅)茶、15磅(約13.5磅)糖、1磅4盎司(約1磅)蠟燭、4磅(約3.6磅)廚師的烹飪標準如下:50人份培根:將50磅培根放入鍋中並第二天洗淨,加水,小火燉3小時,即可食用。烹飪後漂浮和刮下的油脂可以作為黃油的替代品。50人的肉湯:加入7.5加侖潔淨水和50磅肉,然後加入配給的泡菜或蔬菜(約8磅蔬菜或6磅泡菜)。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加入胡椒粉和鹽。慢煮3小時即可食用。比如大米放大,可以單獨加水煮沸後加入鍋中,3斤左右。100人份的臘肉豌豆醬:將50斤臘肉分別放入兩個鍋內。把22磅豌豆分成四份,和培根一起放在鍋裏煮。小火煮2小時。然後拿出所有的豌豆和培根。然後把湯從鍋裏倒出來,放入豌豆,加入兩勺胡椒粉和1斤油,然後用木杵把豌豆搗碎就可以食用了。看來聯邦軍的夥食還不錯吧?但上述標準隻是國會議員們的美好想法。由於戰爭的緊張和物資的缺乏,在野戰行軍狀態下,每個聯邦士兵的實際每日口糧隻有1磅黑麵包、3/4磅熏肉或1/4磅鮮肉,外加一點糖、咖啡和鹽。顯然,這遠不如執行標準,最多隻能讓軍隊處於半饑餓狀態。最糟糕的是,由於物資供應困難,很多部隊的口糧連這個縮水標準的一半都不到,甚至好幾天吃不下東西。問題不僅僅在於運輸,還在於軍需部門不願意處理麻煩易腐的鮮肉,不願意用更複雜的技術製作麵包。結果前線幾乎所有的口糧都失去了鮮肉和麵包,取而代之的是培根和硬餅幹。這裏的餅幹不是今天的酥脆餅幹,裏麵有奶油、雞蛋和白糖,隻有麵粉、水和鹽。他們辛苦到讓聯邦士兵苦不堪言,所以有“聯邦硬麵包”、“牙銼”、“錫曲奇”的惡名。在幾個月的運輸和儲存過程中,這種硬餅幹已經蒸發並變得更硬。想吃這種餅幹,必須泡在咖啡、開水或者培根油脂裏才能勉強咬下去。由於長期食用臘肉等單一肉類,聯邦軍很多士兵都患有壞血病。用爛牙嚼這種餅幹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此時距離敗血症的病因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上級想盡辦法給部隊配給了一些富含維生素的脫水食品,如幹果、幹菜、蜜餞等。想吃新鮮蔬菜,就得自己種。之後,在與墨西哥人或印第安人的戰鬥中,美軍的營地裏總是密密麻麻地種滿了水果和蔬菜。他們也從長期衝突中的印第安人身上學到了東西。
進經驗——製作一種名為“Wasna”的摻了玉米粉的牛肉餅。但這些能補充維生素的食材也不是處處能找到,在後來1898至1899年的美西戰爭中還是有至少14名士兵死於營養不良引發的疾病。人們印象中擁有大片農業區的南方邦聯軍隊口糧是不是會好很多呢?答案是否定的。雖然他們在肉類、麵包以及咖啡豆的供給上要稍稍多於北方聯邦軍,但由於戰事的緊張,食物壓根很難運到軍隊手裏。北軍的“聯邦硬麵餅”在南軍這也有對應體:“邦聯玉米餅”。這是一種在硬度上與“聯邦硬麵餅”相媲美的主食,配料是玉米麵、牛奶、油、蘇打和鹽。不過牛奶的加入還是讓邦聯餅比聯邦餅口感好了不少。“聯邦硬麵餅”
後南北戰爭時代:奪命鹹肉
內戰結束後,情況並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不過跟內戰時期相比,軍隊的口糧變得充足,製作簡單的硬麵餅也換成了麵包,但有一樣東西還是頑強的保留了下來,那就是鹹肉。堅如磐石的鹹肉幾乎是當時全世界各國最臭名昭著的食物。美國大兵經常調侃說:“這些肉準是創世紀的時候就開始醃製了。”這顯然是誇張的抱怨,不過確實有不少鹹肉是在木桶中儲存了30年之久。大洋彼岸的英國情況則更為誇張,直到1870年時,英國水兵還在吃1805年納爾遜上將時期醃製的鹹牛肉。這些曆經60餘年的牛肉早已如同紅木般堅硬,有些士兵把牛肉塊雕刻成所在軍艦的模樣,然後刷漆拋光製成工藝品。還有一些士兵把牛肉塊切成條,用來做煮咖啡的燃料。對,你沒有聽錯,這些陳年僵屍肉已經有了幾乎所有木頭的屬性。美西戰爭期間,美軍陸軍司令納爾遜ⷩ爾斯為了改變軍隊口糧現狀,決定從古巴與波多黎各競購活牛以便提供鮮肉。但因為各種原因,美國政府最終購入的依舊是數百噸冷凍與罐裝牛肉。但這次事情的嚴重程度已經不再是難以下咽這麽簡單了。士兵們在食用了這些肉後開始出現上吐下瀉、腹痛不止等食物中毒的症狀。但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這起食物中毒事件沒有上報到軍政高層。戰後許多老兵開始向政府以及記者反應此事,隨後順藤摸瓜牽扯出來美國陸軍常年的後勤、衛生方麵的弊病與腐敗,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總統麥金萊不得不宣布成立專項調查組與審理法庭處理此事。納爾遜ⷩ爾斯司令本來是想如格蘭特將軍那樣通過戰爭功績登頂總統寶座的,但美國陸軍在這場戰爭中風頭完全被海軍搶去。邁爾斯的總統夢破碎,於是遷怒於陸軍後勤部長拉塞爾ⷩ🧈𞥂。他在法庭上宣傳這些肉是加了大量的防腐劑處理的。他還出示了一名軍醫的證詞:“……這些牛肉被注射了防腐劑,氣味聞起來像被防腐處理過的屍體……”此言一出,美國社會一片嘩然,經過一年的周折,後勤部長阿爾傑在總統的要求下提交了辭呈。
穀物與豆類
數年或數十年曆史的老臘肉
在此次“防腐肉”醜聞,進入20世紀的美國陸軍於1901年終於製定了新的口糧製度:1. 駐防軍口糧:提供給位於固定據點內或宿營的士兵。主要為鮮牛肉、麵粉團、豌豆、土豆、咖啡、白砂糖、調味品、肥皂、蠟燭、蔬菜(視情況而配,如阿拉斯加上的守軍隻能靠本土運的蘋果來代替)。2.野戰口糧:提供給作戰中的部隊。主要為牛肉(醃製或鮮肉)、麵包、蔬菜、水果、咖啡、白砂糖、調味品、肥皂、蠟燭。基本與駐防軍口糧類似,不過考慮到戰場實際環境,允許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用罐頭、醃菜、黑麵包等長保鮮食物代替。3.行軍口糧:提供給非作戰狀態下的行軍部隊,也可提供於不便烹飪的野戰部隊。主要為黑、白麵包、肉罐頭、豆子、咖啡、番茄等即食蔬菜、白砂糖。4.海運口糧:提供於經海路運往目的地的陸軍部隊。主要為鹹肉、黑麵包、醃製蔬菜、咖啡、肥皂、蠟燭。因為軍需官經常把一些南北戰爭前醃製和製做的鹹肉以及餅幹配發給部隊,所以後來了有了個不成文的規定:允許將食物等額的現金折算給士兵讓其自行購買食物。5.應急口糧:提供給情況緊急的部隊。主要為裝有幹糧的布袋,內含物不同時期均不一。1908年,陸軍部分修改了標準,允許鹹肉部分取代鮮肉,同時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可以用雞肉作為替代肉類。另外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在口糧中加入了脫脂奶粉。不過這依舊沒改變第二次大陸會議所定下的框架,隻是做了食物上的調整。因為此時國會與軍隊高層依舊隻覺得口糧隻需要保證士兵日常熱量所需就行。真正的改變則需要等到一戰的到來……
我,看更多文章
下一期:美國陸軍夥食發展史(2)一戰與二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